一.影響球鐵縮松的一般規律:
1.球墨鑄鐵鑄件的模數。鑄件模數超過2.5,容易完成無冒口鑄造,但有專家對此要求限制值,有疑問。一般來講,較為厚大鑄件,因為石墨化膨脹,容易鑄造無縮松鑄件。這時,碳當量控制不必超過4.5%,防止石墨漂浮。而熱節分散的薄小鑄件,容易造成縮松,根據冷鐵,鉻石砂或部分內冒口設置處理。非常要留意澆冒口系統的補縮,一般來講,冒口盡量使用熱冒口,防止冷冒口使用。
2.要充足留意砂箱的剛度和砂型的強度。在砂箱剛度和砂型緊實度層面,設置再充足都不算過。
3.澆冒口工藝技術的合理化。盡量使用熱冒口加冷鐵,冷冒口補縮實際效果很差。
4.鑄型的冷卻速度。
5.澆注溫度和澆注速度的有效挑選。一些較為厚的鑄件,能夠 考慮到適當調高澆注溫度,另外增加澆注速度來處理縮松。另外有利于二次氧化渣浮起鑄件內部,提升探傷檢測的達標。
6.化學成分的有效挑選和適當的殘留鎂,希土成分。
7.在砂型冷卻標準下,爭得較多的石墨球數對減少縮松有益,對提升力學性能有益。
8.比較好的原料合好的鐵水冶金品質,要需注意鐵水不要在公布前高溫下維持時間太久,另外公布前搞好提升鐵水石墨結晶關鍵的預處理,那樣能夠 提升石墨球數,減少縮松。
二.新的減少縮松的觀點:
1.球墨鑄鐵由于鐵水帶有鎂,促進狀態圖上共晶點偏移,鎂成分在0.035-0.045%時,其具體共晶點大概在4.4-4.5%。
2.球鐵成份挑選在共晶點周邊,鐵水流通性好,則凝固時鐵水容易填補收攏。
3.球鐵球化前后的硫含量不必轉變很大。即原鐵水硫含量不必太高。硫含量高,石墨容易溶解太早。容易造成縮松。
4.不在產生石墨漂浮和沒有初生石墨溶解前提下,盡可能提升碳成分。一般來講,過共晶越大,則液態下造成初生石墨就越大,對減少縮松不好。
5.球鐵凝固期內,控制石墨膨脹的時間,使石墨化膨脹延遲時間。在碳當量挑選明確狀況下,高碳鋼低硅。適合的殘留鎂量,恰當的創造和重視隨流創造。
6.鐵水留意迅速冶煉,防止在出鐵溫度下,爐內儲存時間太長,防止超出1550渡過高的冶煉隔熱保溫溫度,損害很多碳和結晶關鍵。一般超出10-20上下分鐘就需要再次做解決。這類鐵水就算歷經各種各樣創造解決,還要造成滲碳體和縮松,難以清除。
7.鐵水球化以后,要立刻澆注,禁止等待的時間太長,使球化創造衰落。
8.使用含鑭希土的球化劑,則凝固前期的石墨結晶較少,防止某些很大石墨球出現。石墨球數比較多,尺寸較為勻稱,表明凝固中石墨球溶解時間較為一致,凝固中后期膨脹很大。這類球化劑使用加工工藝,厚大橫斷面的風電球鐵,沒有實際效果,不適合。
9.球鐵碳當量越大,其結晶凝固范疇越寬,非均相并存區段越大,凝固全過程中,液態鐵水流動性受初生孿晶影響,阻攔流動性補縮,容易產生縮松。另外,鐵水硅成分高,容易太早推動石墨形核,生長發育,這時的石墨化膨脹在非均相并存期,對縮松減少不好。因此,根據所述一些加工工藝對策,使石墨化膨脹延遲時間一說,在實際鑄造工藝工作上,去處理球鐵鑄件縮松狀況,有很重要的指導作用。
生產壁厚不均勻中小球鐵鑄件時,鑄件各處熱節分離,連接熱節部位的結構壁厚較薄,采取各種措施,如冷鐵或鉻礦砂加速熱節冷卻,控制澆注溫度,提高碳當量,變更澆冒口系統等等,都無法解決低于2級X射線探傷要求。當把碳當量從4.4-4.6%降低到4.25-4.30%之間后,縮松減輕,探傷合格。當然,同時也采取了一些其他輔助措施。采取這種做法的原因,是因為之前流水線造型,生產球鐵卡車輪轂,個別熱節分散的輪轂生產經驗所得,與其他大部分球鐵輪轂成分控制較高碳當量不同。這些球鐵鑄件碳當量選擇低于共晶點附近,早期凝固過程中,雖有石墨析出,但量較少,主要首先析出奧氏體枝晶,給后期共晶凝固留下了較多的石墨化膨脹量,因此較少了縮松缺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