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自中國和印度等新興經濟體的礦業企業,加快了海外并購步伐。在逢低買入背后,這些企業也希望增加對未來大宗商品定價的影響力。鋁、銅、鉛、鋅等有色金屬價格不一,但是在倫敦金屬交易所,它們卻有一點相同:隨著去年10月以來金融危機不斷沖擊實體經濟,需求疲軟導致這些金屬的價格曲線全部直線下降。
礦產品價格持續走低,中國和印度的一些礦業企業也加緊了海外并購的步伐。這一段時間,一些大動作頗為引人注目。
2月中旬,中國鋁業公司宣布通過72億美元認購可轉換債券,增持澳大利亞第二大礦業企業力拓股份。中鋁同時還要求獲得力拓的兩個董事席位。不久前,中國五礦也以17億美元完成對澳大利亞第三大礦業企業OZMinerals公司的全資收購。
另外據印度媒體報道,印度的鐵礦石生產商NMDC正策劃在非洲設立合資企業,同時也對在亞美尼亞、巴西、澳大利亞等地進行并購交易表現出濃厚興趣。與此同時,印度采鋅業巨頭BINANI公司也正在考慮在伊朗和澳大利亞等地收購鉻礦砂礦業資產。
在倫敦金屬交易所,鋁價已經降至7年來的水平,鋁的庫存量已經增至創紀錄的315萬噸,比3個月前高出80%。銅、鋅等金屬庫存也都處在多年來罕見的高水平。
從長期戰略角度來看,新興經濟體大舉并購礦業資產,將有助于這些國家在未來對全球市場定價的影響力。但這位能源問題專家同時警告說,對于海外并購操作經驗并不豐富的中國和印度企業來說,比較容易出現的一種傾向是過度關注并購資產的價值本身。但實際上,這種交易更大的風險往往來自于并購之后的管理和操作。